明朝历代太监学校揭秘严嵩曾任教师身处自然之中
在封建皇权的社会中,太监一直是一个既不可或缺又必须小心对待的特殊群体。他们不可或缺,因为宫廷生活需要他们来完成各种活计;而必须小心对待,因为太监往往能利用日常事务活动进入生活领域,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宫廷生活不仅仅包括体力劳动,如砍柴挑水等,还包括掌管典籍、文书等技术性工作。不识字是无法行使职责的,更不能只会读书却不懂其内容。朝廷不得不适应形势,在皇宫内设立了专门为太监提供文化教育的地方——太监学校。这所学校如何运作,它们教授什么样的课程?学习环境:师资力量雄厚,他们要学习的是《四书五经》以及其他多种文献,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三国演义》。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太监采取了极其严格的措施。在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他在皇宫里树起了一块牌子,明确指出:“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然而,这一禁令随着朱元璋去世而失去了效力。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开始任用有文化背景的太监管理一些与文字和文化相关的事务,比如图书、文献和典章制度等。
为了提高文职太监的地位,便开始定期选拔一些文化教官进入内廷进行教育培训。翰林学士担任教师。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由于这一需求愈发迫切,便于宣德元年(即1426年)七月正式设立了“内书堂”作为专门针对这类人员进行教育的地方。
据记载,该校学生主要来自宫中的 太监,其入学年龄约为10岁上下,有二三百人左右,并逐渐扩招至几百人。此外,从师资情况看,该校堪称大明王朝数一数二的大名校,其教师均为翰林学士,其中第一任教师是大学士陈山,以及四名翰林学士担任助教之一。
使用哪些教材呢?根据《酌中志》的记载,这些建制中学习“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及“孟子”,这些属于初级课程,而更高级课程则包括《贞观政要》、《文献通考》,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此外,最受欢迎的一本课本便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个关于历史故事的小说作品,无需深入解释其原因。
教学方式方面,不仅尊重老师,也采用体罚作为一种手段来维持纪律。而在入学时,要严格遵守礼仪,对着圣人的画像鞠躬行礼,以示尊崇圣人;接着,又要向老师表示尊敬,用白蜡、手帕和龙褂香作为见面礼物,同时支付学费由国家机构出资支付。这只是表面的礼节,实际上还有一系列隆重的手续,如张位教授和于慎行教授提到,每当新老师到任,一张请帖将被送达给老师,然后在承天门接受40名代表学生恭候接待,再至端门设宴款待,并送上九封红纸帖,上写“某某顿首拜”。
值得一提的是,有这样的一位著名奸臣严嵩,在1517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他回忆过,当时全体学生都要向他行四个拜礼,而他站在那里接受这些敬意,没有回礼。这就是那个时代特别重要的人物角色及其地位象征性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