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研究西学中的三国历史故事在自然景观中绽放
我站在萨尔浒的战场上,目睹了杨镐统率下的四路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状。满朝文武都对此事感到震惊,我们齐聚宫门外,呼吁明神宗增加兵力和调拨军饷,以抵抗后金的威胁。在这紧要关头,我作为翰林院的一员,不断向皇帝呈递奏章,主张精选人才、训练新兵,并自愿参与练兵工作。明神宗听闻我熟悉军事,便批准我到通州进行练兵。
在上海出生长大的我,从小就被倭寇的侵扰所困扰。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讲述当地人民英勇反抗外敌的情景,这些经历深深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感。
长大后的我,在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得知那里有个名叫利玛窦的欧洲传教士,他经常讲述西方科学知识。我通过别人的介绍认识了他,他向我阐述了一些与古书中不同的事实,这让我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利玛窦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为了扩大他的宗教活动而努力。他认为要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就必须展现出他的科学知识。那时候,明朝并不允许教士进入北京传教,但利玛窦还是通过宦官马堂找到机会,将圣经、圣母图以及几只新式自鸣钟送给了明神宗。
虽然明神宗不懂圣经也不知道圣母是谁,但他对那些新式自鸣钟颇为感兴趣,因此命令马堂将利玛窦带进宫见面。当时请问利玛窦谈论西洋风俗人情时,他误称自己来自“大西洋国”,但最终由于皇帝不信任,有人怀疑他的来历并建议驱逐他。但是,由于多次接见并赏赐财物让他留在京城传教,对于之后与朝廷官员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随着时间推移,我考取进士,在翰林院担任职务。我意识到学习西方科学对于国家富强至关重要,所以决定拜师学习天文、数学、测量和武器制造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于利玛窦。他提出了翻译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著作《几何原本》的计划,而我表示即使任务艰难,也决心完成它。这段时间,我每天下午一离开翰林院,就前往利玛窦那儿合作翻译,与其共同学习,那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除了《几何原本》之外,我还帮助翻译其他测量和水利方面的手册,并且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基础上吸收当时欧洲最新天文技术,使我的研究达到了高水平。此外,我也非常关注民间疾苦,当一次江南水灾发生后,一片稻麦都被淹没,而甘薯却能迅速成熟并提供食物解决问题。这促使我编写了一本关于种植甘薯的小册子,为福建沿海地区引入甘薯,并成功推广至江浙地区。
然而,当我提出加强国防并进行训练新兵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遭遇阻碍,最终只能请求辞职。在熹宗时代,即位后又因病早逝,其孙朱由校继承王位成为熹宗期间徐光启再次回到京城,他继续主张使用西洋火炮以增强国防力量,却因为与朝廷官员发生矛盾而再次被排挤出朝廷回到了上海老家。退休后,我利用余生致力于农业研究,并撰写了一部著作《农政全书》,详细记录了农具、土壤处理、水工建筑等农业技术,是一部汇集了丰富经验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