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中国学术期刊网在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因而礼部官员昏庸草率,他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但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一生体弱多病,在27岁逝世前,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由杜牧撰序。
人们出于对他的怀念,对他的评价各异,有称赞也有批评。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高楼无端的情境。
他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独特而富有创意的地方,比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银浦流云学水声”、“玉轮轧露湿团光”,这些匪夷所思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声音。这也正是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的代表作,在唐代,被认为是“骚之苗裔”。
然而,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有一些不足,比如过分雕琢求奇,有些作品语意晦涩或堆砌词藻,使得艺术形象欠完整或情思脉络欠连贯。不过,这样的批评也是文学审美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品味都是不同的。
至于重要笍注方面,有许多版本,其中包括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刘辰翁评注及吴正子笺注,以及清代各种版本等,都对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极为重要。此外,还有明清之间由姚佺笺注邱象升等六人辨注孙之蔚等七人评注的大型校本集成,如《昌谷集句解定本》,以及清代王琦笺注的大成集如《汇解》,都记录并分析了大量关于这位伟大的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资料,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