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躲地洞的故事
司马光的节俭观
宋朝士大夫追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仅是为了学问,更是为了仕途。金榜题名后,买房置宅成了风气。赵普宅、寇准宅、陈升之宅等,都是奢华建筑。
与此相反,宣徽使王拱辰在洛阳建了一座别墅,三层中堂,奇花异草。邵雍到访时赞叹不已。
同期官员司马光居住在陋巷低矮破败的房屋中,但他正在编著《资治通鉴》。夏天,他挖了一个地下室穴居,以寒碜生活埋头著作,被人讥为“穴处者”。
宋朝发展百余年后出现侈风渐起。司马光回忆过去时任群牧判官父亲,每次招待客人,只喝市场酒,上菜只有肉酱、干肉和菜羹,而今则豪华相尚,俭陋相訾。
而司马光却坚守简朴,不喜奢华。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即便皇帝赏赐,也坚持作为办公开支使用。他从小就对穿着华丽感到害羞,并且坚持脱下不穿。在成为进士后,当宋仁宗安排了“闻喜宴”时,他也保持了这种节约心态。
他的性情淡泊,不喜欢过度铺张浪费,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让他显得简朴甚至吝啡,但他深知这是一种更为长久和稳健的选择。此外,他还知道,即使身处高位,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因物质上的得失而动摇自己的原则。这正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力量,那些只注重物质享受的人们往往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司马光这样的节制,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尊重和继承,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