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中国革命风暴中汪精卫乘机而起党内外人士齐声支持他的反蒋呼声
1927年4月1日,北伐军攻克南京后,一架法国飞机在上海降落。蒋介石曾在“中山舰事件”中行使过超越权力的一幕,这激怒了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他愤懑无奈而出国。一年过去,党内外一片欢迎他的呼声回响,此次回国,汪精卫受到包括党内外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然而,与此同时,由于蒋介石扣留了前往武汉的中央委员,“反蒋”的声音此起彼伏。蒋介石深感局面失去控制,因此发来电报表示拥护汪主席领导。
在这段混乱与变幻莫测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可以想象,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成立的国民政府,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不仅迁都多次,而且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让我们穿越动荡年代寻找答案。
1926年7月9日,广州东校场上,一片喜悦之情笼罩着这一天,当蒋介石宣誓就任国民军总司令并指挥北伐,这标志着中国大地上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军阀们争斗不息,他们是北伐军最主要目标。
随后的北伐行动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它所向披靡,最终兵锋直指武汉。此时吴佩孚正在西北与冯玉祥交战,对于讨伐自己的威胁,他置若罔闻,只是在河南省的一线做防备布置。
1926年8月19日,北伐军全线进攻,不顾吴佩孚所有防御,一举突破至汀泗桥和贺胜桥。这两个地方对于湖北省会武汉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两大要隘险地。当吴佩孚得知这些消息,他急忙调集增援,但到了27日清晨,在汀泗桥前展开对决,用大刀队督战,对退缩者处以极刑。在四五小时连续战斗之后,吴佩孚部队被迫撤退,而作为总司令者的蒋介石记录下了那场惨烈战斗的情景——死尸累累、惨目伤心。
三天后,在贺胜桥又爆发了一场更为残酷的人海战术。尽管如此,无论如何拼搏,都无法改变最后结果:吴佩孚率残兵败逃河南,从此名存实亡。而随后的追击也让孙传芳等其他势力的抵抗变得更加艰难,最终他们也只能狼狈逃脱。
到1927年3月23日,即不到一年间 北伐军占领了半个中国,但内部矛盾却从未停止过,其严重程度几乎毁灭了国家的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