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期间曾躲在地洞中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这背后隐藏着中国历史上真实而引人深思的故事
《司马光的节俭观》
在宋朝,士大夫们追求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仅仅是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旦考取功名,便会购买豪宅置业。赵普宅、寇准宅、陈升之宅等,都建造得非常奢华,成为了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与此相反的是宣徽使王拱辰,他在洛阳建造了一座别墅,单中堂就三层,有亭台楼阁和奇花异草,是洛阳城中的象征。然而,与王拱辰同朝为官的司马光,则居住在陋巷的一所破败房子里,只能遮风避雨。他正在编著《资治通鉴》,夏天酷暑难当,便挖了一个地下室穴居,不畏艰苦埋头著作,被人讥为“穴处者”。
宋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侈风渐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光回忆过去时的情景,每次招待朋友,只用市场上的酒和简单菜肴,如今则需要准备充分才能请客,以免被人认为小气,从而影响友情。但司马光一直保持简朴和节约,对于奢华生活持怀疑态度,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对皇帝赏赐也不放心,将其作为办公开支使用,并且从小就不喜欢穿着华丽的衣服,在进士之后,也坚持脱掉皇帝赐给他的服饰。这背后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真实而引人深思的例子,它展示了一个时代如何形成不同价值观念,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潮流中保持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