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情缘之云中歌为什么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屡次败给了跆拳道这问题如同回音中的刺反复萦绕于心头
夏日来临,同事的孩子报了个跆拳道班。我问他:“学武术何其有趣,为何要选择外国风格?”他说:“你真古板,现在只有跆拳道的培训机构,哪还有教武术的呢?再说这暑假时间短暂,要是学武术,孩子们还未能掌握基本功就结束,而跆拳道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踢木板。”
同事的话确实令人深思,我曾有个同学从体校毕业后开设了武术课。他们租不起场馆,只能在广场上练习。一个暑假期间,孩子们仅仅学习了基础动作。结业表演时,他们展示的是集体基本功和初级长拳,没有对练,更别提对抗。
回想当年,我们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学习基础动作,每天重复正踢、侧踢、摆腿等。但我总是疑惑这些动作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而甲组长拳中的侧空翻,我无法理解它打斗中有什么用处,这让我怀疑民间师父会不会传授更实用的技巧。
现在的武术教育主要强调套路和对练,却离真正实战越来越远。如果剥去对抗性和技击性,也就不称得为武术了。现代人将武术视为花架子,不足为用,这种态度导致人们轻视它。
相比之下,虽然跆拳道是一种外来的运动,它却能够根植于我们这里,被孩子们和年轻人欢迎而接受。这可能因为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宣传方式。在学习礼仪、口令、基本技法后,可以进行对抗训练,使结业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国民政府推广国术时,一些大学开设了国术班,但学生很快感到枯燥,因为其他班已经开始学习劈腿下腰等更高级技能。这种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虽然培养出几位入室弟子,却妨碍了武術普及与推广。而柔道和跆拳都进入奥运会,而中国 武術仍然没有获得奥运席次,这让人怀疑相关部门是否真的致力于推广这门艺术?
柔道和跆拳因其强大的对抗性吸引人,而我们的本土文化应该如何继承发展以吸引新一代,让假期里的孩子重新接触到这门艺术?相关决策者应当深思熟虑,将这些计划付诸行动,以避免成为“旋子凌空转体360度”的观众,不愿意亲自尝试的人群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