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奇闻严嵩反对奸臣钱宁探秘看世界奇闻异事素材网中的自然场景
我曾经听闻一个关于明朝奸臣严嵩的故事,他一开始并非奸臣,反而是痛恨奸臣。为了避免与当时的奸臣为伍,他借故回家守孝,在老家躲了十年。这段时间里,他在心中默念着:“中国人干什么事都愿意以十为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在权谋游戏中能排进前十名。
然而,命运似乎有其不可抗拒之处。当严嵩六十一岁时,当上了宰相,那时候的皇帝是明世宗嘉靖。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被允许陪伴在皇帝身边。在这个位置上,他开始大肆行使权力,对百官施加影响,让他们准备两份奏章,一份给他看,一份给皇帝看。那些溜须拍马的人能迅速升迁,而敢言直谏的人则会遭遇不幸。
严嵩善于巧妙地迎合,以至于提拔某人之前总是先训斥他,然后再通过其他途径求情,这样做他的提拔率几乎接近百分之百。而对于那些要陷害的人,则先说几句好话,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攻击,最终激怒皇帝,让皇帝亲自下令处置,不见血杀人。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严嵩从一开始就是个坏蛋。他刚入仕途时,并非如此,而是在老家躲了十年才重新踏足政治舞台。那时候,他避开的是两个名字:钱宁和江彬。这些人的行为让严嵩感到厌恶,即便后来他们成为了武宗的干儿子,也无法改变他的态度。
武宗即位后,因为喜欢玩乐和享受,所以召集了一批歌女和娈童到豹房居住,其中就包括钱宁。钱宁利用自己的位置引进番僧教导武宗秘戏,还暗中勾结南昌的宁王,但最终因江彬出卖被抄家的财宝告发而倒台。
然而,真正导致严嵩成为有名奸臣的是嘉靖时期的事。嘉靖对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充满执着,因此需要“青词”——写给天神的奏章。而此事由礼部尚书夏言代劳,但由于夏言忙于国事,便留给了严嵩机会。在整个嘉靖时期,首辅之间争斗异常激烈,但最后决定权在嘉靖手中。他倾向于谁,就可以战胜谁。但标准并不基于国家利益,而是是否易于控制、是否顺从。而要表示顺从,就必须挖空心思地满足个人需要,这种谄媚无耻的情形纷纷出现。
有一次,嘉靖想要把生父兴献王牌位放进太庙,却遭到群臣反对。群臣的一次反对让嘉靖不高兴,于是变化立场并策划牌位入太庙仪式。这一次举动获得了巨大的荣耀,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此外,由于崇信道教喜戴香叶巾,将五顶赐予夏言等大臣,而夏言公开表示不戴,只有严�2280文韦继续佩戴香叶巾以讨好皇帝,最终导致夏言被革职,而自己成了宰相。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归结一个人性格或行为模式。如果有一套良好的制度,它能够保护好人,同时惩治坏人,使人们做出正确的事情,不会犯错。但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比任何个人操控更为重要,更为持久,更为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