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敏中国学培训在自然之美中寻根溯源
白敏中,字用晦,唐代宰相、诗人,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唐后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出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祖籍并州太原,后迁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他是著名诗人的白居易堂弟。
自幼孤儿,由兄长们抚养成才。唐穆宗长庆初年,他考取进士,并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他先后担任过义成节度使李听的僚属、右拾遗、殿中侍御史等职务。在朝中,他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和同平章事。
在辅政期间,白敏中致力于缓解与民族关系中的紧张情况。他曾被派往党项地区安抚叛乱,当时他采纳裴度平淮西的策略,即恩威并施,用军队稳定局势,同时允许当地人民从军农兼顾,最终成功平息了叛乱。此外,他还修复了关碍,加强了边疆防御,对地方经济进行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在处理李德裕一案时,白敏中遭到了诋毁,因为他试图保全李德裕,但最终还是受到质疑。尽管如此,他依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官途上经历了多位皇帝,并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职务。
在晚年,由于健康问题和对国家大事的考虑,白敏中三次请求退休,但都被朝廷拒绝。这直到咸通二年(861年),当懿宗即位时,他才正式辞去宰相职务,被授予凤翔节度使之职。不过,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官职,因身体原因不久之后便去世。他留下的作品包括《具员御览》,这是一部关于官员名单编纂的一书,是当时一种新颖而实用的制度改革尝试。
总体来说,白敏中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促进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方面。他以其智慧和勇气解决了许多难题,为国家带来了稳定与繁荣。但同时,也因为一些个人的争斗以及时代背景所限,其个人声誉并不如同一些其他历史人物那样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