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之中马周又是如何成就唐朝宰相的
尽管我们在学校的历史课本上了解了许多知识,但历史这个领域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得多,隐藏着无数有趣且值得探索的故事。今天,我将带大家走进一个关于孤儿成长为宰相的传奇故事——马周是怎么做到唐朝宰相的?
马周从小便是一名孤儿,他家境贫寒,但他对学习充满热情,虽然没有人尊敬他的落拓态度。但就在武德年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补任博州助教,并在贞观五年(631年)上书谏言,为朝廷立下功劳,被提拔为门下省值班侍奉。
随后,马周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在这期间,他秉持郑国公魏征遗风,不畏强权直言进谏,对朝政进行了积极的改良,为贞观年间“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被授予中书侍郎、中书令、太子右庶子等高位,以及银青光禄大夫等荣誉。
最终,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去世时,只有四十八岁,但他的忠诚和才智深受唐太宗赏识。之后,他被追赠幽州都督并安葬于昭陵,并配享与唐高宗同祀。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马周还留下了一些著作,如《上太宗疏》、《陈时政疏》、《请劝赏疏》、《谏公主昼婚疏》和《请简择县令疏》,以及两首诗作:《句》和《凌朝浮江旅思》。
历史评价者如李世民称赞说:“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刘昫则认为:“马 周有好的机遇,天性深沉……见识深广气度高远。”
还有这样一段轶事:当初皇帝对马周非常礼遇,但他自负而不自知。当他购买宅第时,因图纸报价过高,被讥笑;但后来皇帝下诏赐给钱物及奴婢器物,此事才得到解释。此外,还有一次因改弊政措施,使城内生活更加便利,这也展现了他的改革精神。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个人经历还是政治影响,都证明了作为孤儿成长起来的人,其坚韧不拔的心灵与卓越才能能够让他们站在历史舞台上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