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0年明朝袁崇焕仿佛是个阉党余孽图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评价颇高,将他塑造为正义、正气的化身:“袁崇焕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1] “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他的仁与智令人赞叹;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与他的浩然正气紧密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简而言之,“浩然正气”即是刚毅、合道、通天地、超越时空之气。”[2] “袁崇焕去世是一场悲剧。在哲学层面来看,生死是一个大关节点,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了万千人奋起,为他流尽碧血振乾坤。这便是鲁迅所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3] “在历史人物中,有其局限性也有其辉煌成就——如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爱国英雄。而这些因素使得他被载入史册,一直流芳百世。”[4]
然而,在深入探究 袁崇焕的人格魅力与政治命运时,我们发现一些矛盾和疑点。他似乎不仅仅是个“保守”的士兵,更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与政治牵绊。在这个过程中,他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魏忠贤等阉党势力的影响。
据记载,在“宁锦大战”后期,他提出辞职,而这一决定却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当时朝廷下达的一道上谕指出:他的失误不可小觑,并非简单陷害,而是在于其决策上的严重错误。
此外,还有一则关于霍维华让荫于袁崇焕的事迹,这让我们对原有的理解产生了质疑。在《明史》中提到霍维华向天启帝提出让荫,但遭到了拒绝。这表面上看似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却隐含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实际上,从史料来看,当时霍维华确实在声请让荫,但这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霍维华作为阉党中的重要成员,对于像这样的事情并不罢手。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批准,因为这一要求违背了朝廷对于官员晋升和待遇的手续规定。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那些曾被视作“清风徐来”的人物,其背后的故事可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纠葛与政治斗争。此刻,我们更加怀疑是否真的能将一个人完全纯化为一个符号或标签,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呢?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能忽略掉那些隐藏在表象下的真实情形,只有透过这样的考量才能真正了解这段历史,以及它背后的个人及其所处时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