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朝代是秦朝子之问 (公元前314年)
子之——战国时期燕国的权势领袖
在那遥远的战国时代,燕国有一个名叫子之的人,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如同星辰般璀璨,几乎无人能及。起初,纵横家苏秦来到燕国,与子之结成了亲密的姻亲关系,并且与苏秦的族弟苏代交往甚深。然而,当苏秦离世后,子之便与苏代结成更紧密的姻亲联系。在那个充满争斗和权谋的时代,无数人梦想着掌控国家大计,而子之也并非例外。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子之一手策划,一手扶持,将苏代送往齐国,那里有一个被囚禁多年的燕公子的身影。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苏代不仅赢得了齐宣王的心,也为自己铺平了仕途的大道。而当年光阴似箭般飞逝,在公元前318年的一天,当时的齐宣王派遣苏代返回他的故土——燕国。
在这个转折点上,有一段对话发生于燕王哙与复命归来的苏代之间:“齐王是否将要称霸?” 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却承载着重重隐含意义。当听到“不能”这一回答后,疑惑油然而生,“为什么呢?”这样的追问仿佛是向夜空投去的一个询问,只见星辉闪烁而未回应。但是,从这份沉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可言说的力量正在悄然生效——这是对主宰者信任的一种试探,是对臣下的忠诚的一次考验。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试探最终达到了它预定的结果:燕王哙越发尊敬、信任那个曾经只是他臣下的高官——子 之。这份信任就像是一盏明灯,为子之照亮了一条通向更高地位和更大的权力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不难理解当鹿毛寿提议禅让君位给予名声显赫却实际上并不觊觎政权的人物——即便是超凡脱俗如唐尧亦是如此。他用智慧的话语诱导了主人的决断,就像夏启举荐伯益一样,以此来表彰主人的慷慨,但同时也埋下了后来的矛盾根源。
然而,此番禅让并没有带来长久安宁,因为有人指出了这一做法中的缺陷:“夏启虽然推荐伯益,但最终还是夺回了天下。”他们警告说,如果太子的势力过强,即使形式上将国家交给别人,其实控制权仍然握在太子的手中。这番话犹如一把火,将之前所建立起来的情谊和秩序彻底摧毁。
面对这些质疑声浪,最终还是选择相信那位老皇帝的心意,因此决定赋予那些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最高荣誉—印信。一瞬间,一切都变幻若云雾,而这份印信,如同一颗钥匙,将打开所有门扉,让其主人成为真正掌控一切的人。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即便坐在南面而坐行使至高无上的君临大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岁月流转,大事政治,都由他一人出手定局。而当年的昔日主人已经不再拥有那么多关注或决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由一个曾经臣下的高官全盘托管。此情此景,如同古今中外无数历史故事中的常态,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绝望又如何坚守最后一丝希望?